傳統節日中,我最喜歡春節的“味道”。每當春節臨近,村里的人們便忙著掃房子、擦玻璃、洗床罩、抹凳桌,這叫“忙年”。人們無論離家多遠,也要在大年三十前趕回家,合家團聚,共享天倫。 故鄉人家過年,講求的是一種平實,不張揚,不擺闊。家家戶戶里飄蕩的年味,就像文火煲出來的老火湯,香氣是慢慢彌散的,是自然而然的,韻味悠長。 除夕臨近,鄉情、親情在發酵,距離沾滿了思念。在外打工謀生的青壯年,紛紛像候鳥一樣,帶著思念,帶著工錢,歸心似箭。他們天南地北地車馬勞頓,日夜兼程,回歸老巢,回歸山寨,回到親人的身旁。于是乎,每到過年前夕,山村的老人婦女和孩子們便紛紛駐足村頭,流連在車站碼頭,望眼欲穿,盼望親人歸來! 農民工經濟潮引發的遷徙與回歸,守望與牽掛,別離與團圓,掛牽與相思,成為當代中國特有的一種人情世故和山村風景。山村的人們,對每一個在外闖蕩歸來的游子,都當成自己的親人,都給予最真誠的祝福和安慰:“不管是滿載而歸,還是行囊空空,能平安回家比什么都好!”親人從千里之外風塵仆仆地趕回家來,把酒問冷暖,舉家慶團圓,圖的就是那種氣氛,那種年味,那種永恒不變的家的情結。 山村的年三十到了,所有的過年習俗,都在井然有序地進行著:殺年豬、宰雞鴨、做年糕、包餃子、趕大集、辦年貨,全家老少齊動手,沉浸在濃濃的年味里。在我的感覺中,年夜飯是最香的,那已經不僅僅是一桌豐盛的飯菜,而是一桌的團圓、一桌的親情、一桌的祈盼、一桌的心愿。 除夕夜,燈火通宵齊明,全家老少辭歲守歲。有家,就有守不夠的歲月。那情、那景,祥和安康,是一個充滿溫馨的畫面——全家人圍著紅紅的爐火,一邊看著春節聯歡晚會,一邊嗑著瓜子、吃著糖果、話著家常、說著故事,總結過去一年的得失,規劃未來一年的生計……午夜十二點,農歷新年的鐘聲響起,遠近的鞭炮聲此起彼伏,新春的氣息撲面而來,心潮逐浪高,親情也隨之升華。 不過,說起年味來,30年前的春節似乎要比現在有特色。那時一入“年架”(臘月二十三),村村戶戶就已經有“年味”了。供銷社是最早散發過年味道的地方,在統購統銷的年代,供銷社壟斷了農村消費品市場。臘月二十四之后,每每走進供銷社,就會發現各個柜臺前都排起了長龍。尤其是賣點心、糖果、白酒的柜臺,售貨員更是應接不暇,人們大包小包地買東西,準備各種各樣的年貨。因為那時候商品缺乏,即使過年也是定量供給,比如香煙是按根配售,奶糖更是按個供給,正因為生活困難,年貨奇缺,所以才顯得更為珍貴,因而記憶猶新。 記得小時家貧,平日里鮮有肉吃,有一年春節,爸爸的朋友到山上打獵后送給我們半扇羊肉,爸爸用家里的那口大鍋將肉燉熟,開鍋后溢出的味道,順著打開的窗縫飄了出去,把正在外面與小朋友玩耍的我和哥哥全都“吸”了回家,美美地飽餐了一頓。整整一個正月,我家都是肉香味,甚至招惹得整個山寨的孩子們羨慕不已,直流口水…… 記憶中的年味,就是這樣飄著一縷肉的香味,對于那生我養我的故鄉山村來說,過年就是一場盛大的演出——那古老的族譜、那香燭繚繞的祭桌、那地攤上的年貨、那放鞭炮的頑童、那橘皮糖的芳香……雖離鄉已多年,故鄉山村濃郁的年味,依然深深地在我的記憶中香醇。 記得一位作家寫有這樣兩句話:故鄉,如一本珍藏的舊書,不時翻來,總是有一番新意;家鄉像那陳年老酒,能讓人品味出綿長的幽香,常使人獲得有益的精神滋養和享受;故土又像一面鏡子,能讓人認識和匡正自己的人生,健全自己的人格。如今細細想來,誠如是! 啊,我的故鄉,我的父老鄉親,那老酒飄香一般的濃濃鄉情!我愿沉醉在這濃濃的鄉情當中,一醉方休,樂不思歸! >>>更多美文:情感散文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f6ea5u2 的頭像
    wf6ea5u2

    梁玲琇的優質必買清單

    wf6ea5u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